游泳池內發現的水蟲,大部份是屬于搖蚊類幼蟲,即搖蚊類孑孓,此種孑孓略帶紅色,成長一周內為0.8公分以下無頭蛆狀,呈前后雙頭彎曲擺動,藉快速擺動而移動位置,于固定點停止時會以身軀S形緩慢擩動,成長一周以上約為1公分左右且有蚊子頭部雛型,采類似海馬運動。
形成的可能原因:
蟲類在游泳池中出現的情況,大都是在暴雨過后或空氣相對濕度突然增加時,因生物危險意識的本能,大量產卵增生的結果;其中有樹木的開放空間和排水溝排水不良是主要的原因,由于泳池中的氯是屬于殺菌劑不是殺蟲劑,而孑孓等是屬于成蟲的一種,氯是殺不死這些物種的,氯只能提供不舒服的環境,使它們不增生、淹死或餓死,另一方面,在有氯含量的條件下生長的蟲類,對其物種而言有優生學理論,亦即,在這種條件下的生物有抗氯性.因此,事先的預防要比事后的處理來得重要。
在處理的理論上是利用池水乳化能力,破壞池水的表面張力,讓蟲類無法帶氣泡下水,導致呼吸不良而淹死,再者破壞蟲類的表皮疏水性,以高氯殺死.另一方面,酸堿度pH值和含氨氮有機物(汗水,唾液,保養乳液,尿液)與氯臭味道的消除和控制,也是主要的處理原則,在游泳池中有幼蟲存在時,因為它們在受傷后有集中在游泳池池底的習性,以非氯性的SHOCK或其它氧化物的混用,是無法轉移生物抗氯特性的,惟有利用氯霸陽離子殺菌劑的表面張力破壞性,配合酸堿度pH值7.2-7.8,氧化還原電位在650-800mv附近,可在12小時內有95%的死亡率,2-14天內會完全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