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沐浴歷史悠久,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沐浴的記載,也是目前我國古代最早的關于沐浴的記載?!吨芏Y》中也有“王之寢中有浴室”的記載。到春秋時期,古人已開始使用專門的設備來洗澡了。
當時沐浴不僅是單純的潔凈身體那么簡單,沐浴是一種禮儀,跟祭祀有關。不同人的等級不同,沐浴用具和浴湯所加材料也不同。
西周時期的沐浴禮儀逐漸成為定制,沐浴被視為隆重的禮儀先奏,祈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凈身,表示內心潔凈虔誠,稱為戒,亦稱齋戒。
古代對如何沐浴也是有規定的,并不是像我們今天這樣想洗就洗?!抖Y記·內則》曾對洗澡規定為:“五日,則燂湯請浴,三日具沐,其間面垢,燂潘請靧;足垢,燂湯請洗?!币馑季褪歉嬖V晚輩,要每五天燒溫水為父母洗一次澡,每三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頭。這期間如果父母臉上臟了,也要用淘米水為父母洗干凈如果是腳臟了,則還是用溫水洗干凈。
浴堂多會引入溫泉水
商周時期的人們在洗澡的時候就已經用到浴盆了。在李商隱《韓碑》詩句“湯盤孔鼎有述作,今無其器存其辭”里,“湯盤”就是商周第一位君主盛湯曾用的青銅浴盆。
商周以來,人們都會使用浴盆洗浴,不過在某些情況下會有很多人一起洗,因此就產生了人工浴池。人工浴池后來逐漸演變為浴室,《禮記·內則第十二》“外內不共井,不共湢浴”,其中“湢”就意為古代的浴室。
早期的人工浴池大部分都修建于皇宮和寺院,中國的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,中國的僧侶也是嚴格遵循洗澡這一習規的。《南齊書》中提到的三卷《沐浴經》及《僧祗律》等經典中均有勸人多造浴室的文字,敦煌壁畫中有描繪僧眾洗浴的場面,都是洗澡習規的佐證。魏晉南北朝佛教興盛,浴池的建造也與佛教緊密相連。洛陽寶光寺后院內就有巨石砌成的人工浴池,陜西扶風法門寺遺址曾發掘出當時的浴室。當時的浴堂仍然都是引溫泉水。
西安市的華清池是我們所熟悉的溫泉池,從周到唐的歷代統治者,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的行宮別院,大興土木建造溫泉宮殿。白居易《長恨歌》中“春寒賜浴華清池,溫泉水滑洗凝脂”的詩句,不禁使人遙想當年楊玉環出浴時“侍兒扶起嬌無力”的媚態。
沐浴是一種愜意的休閑方式
宋代商品經濟高度發展,公共浴池逐漸發展成了商業性的沐浴行業。浴堂行業被稱為“香水行”,后來改成“混堂”。這個行業到了元朝發展更為迅速。因為蒙古人自古有洗冷水浴的習俗,所以當時還有很多澡堂可以提供冷水浴。
明清時期,揚州富商云集,休閑享樂的飲食文化和沐浴文化相當發達,當地有句俗語“早上皮包水,晚上水包皮”,也就是說早上吃早茶,晚上就泡澡。這已經成了淮揚的一大地方特色。在這些浴室里,除了有人給搓背修腳以外,沐浴完畢之后還可以品茶,食用時鮮果品,十分愜意。
從“澡豆”到傳統香皂
古人洗澡并不是單純用水的,跟我們現代人一樣,也會用到“香皂”一類的物品。在魏晉之前,人們洗澡大多用米湯和面湯清除油垢。南北朝時期,各種西方、南方的香料都被引入中原,一些貴族開始把豆面與珍貴香料混合在一起使用,希望借此讓身上散發優雅的香氣,這種洗澡用具被稱為“澡豆”。
宋代由于浴堂行業的發展,出現了皂角這樣的新鮮事物,也就是皂角樹所結的果莢,具有去油的性能。用皂角混入到澡豆之中,凝聚成團,做成團塊式的成品,在市場上售賣。當時浙江一帶還有一種樹木,莢果比皂莢更多油,因此被稱為“肥皂”,或者“肥珠子”。
到清末西方的香皂傳入之前,中國本土生產的傳統香皂一直沿用宋朝的配方,在一些明清小說中,都會描述有錢人家使用傳統香皂的情景。古老的澡豆也依舊會被人使用,只不過澡豆更多的是用來清潔去污,而傳統香皂則更多的是滋養皮膚。